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我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飘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光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光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光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光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光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样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那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飘过自我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教到那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仅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想要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通过让学生点重音、划停顿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坚信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上一些朗读指导,他的感情一定会到位的。
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词汇,比如洪水泛滥是什么样的?由于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在范读时就着重加强了“痛苦极了”这几个字音,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如此学生再读的时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为了让学生简单体会,采用“共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会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会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却能十二年里为了治水都没有回家一趟。”经过交流之后,学生们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提升,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过家门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体会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随后指导学生们在读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时,应该把声音上扬,以突显喜悦的心情。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需要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课堂上接不住学生抛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在这堂课中,有个孩子就问:“老师,他叫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问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一直回答不上来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们都查查”草草结束。后来查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尊重禹,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课堂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上课时我能抓住这个学生的这个问题,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相信孩子们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首先,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其次,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让大家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人情怀。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通过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 ……此处隐藏4307个字……“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透过自我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我让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资料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透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个性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到处奔走”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到处奔走”有了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透过朗读、群众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透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