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2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4.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目光短浅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5.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用作助词
用尽,竭尽全力。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6.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7.兵(bìng)
名词。
①士兵,军队。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病(bìng)
(1)名词用作动词。
得病,生病。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形容词。
有病的,不健康的。如: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薄(bó)
(1)动词。
①轻视,看不起。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迫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2)形容词。
①与“厚”相对,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淡,不浓。如: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二)
……此处隐藏11187个字……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